大家好。广西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以下简称为规程)于今年5月份发布,9月1日起开始实施。很高兴能够借此次宣贯会的机会和各位进行分享,我将从编制背景、规程解读以及应用前景三个部分进行解读。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智慧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管理水平;2021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进城市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根据国家关于排水防涝的相关政策要求、自治区对各地市的排水防涝相关工作部署,住建部、行业协会以及各地市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排水防涝相关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图 1:现状分析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以上标准各有侧重点,也存在优点和不足之处。此处重点介绍本《规程》的编制背景。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存在以桂林和柳州为中心的桂东北地区、以防城港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以“东巴风”为中心的桂西山区、以昭平为中心的大岭山东麓地区的四个暴雨中心。从现状来看,广西各地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需求迫切,却存在着数据资源难管理、数据资源难共享等问题。因此,本《规程》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落实国家、住建部、自治区相关加强排水设施管理的要求,为自治区各地市的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可促进自治区各城镇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加速推进各地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并提供指引、方向。
图 2:重要意义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规程解读
本《规程》主要内容由总则、术语和代号、基本规定、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物联感知建设、数据采集建库、排水防涝信息系统、系统安全与运维以及本规范引用标准名录九个章节和附录A、附录B、附录C组成。
图 3:主要内容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2.1 总则
本规程是为全面推进自治区城镇排水防涝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统一技术标准,保证城镇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及运维;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建设应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下结合各城市业务需求,做到合理设计科学实施、严格验收和安全运维;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建设除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西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2术语和代号
一般规定: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在设计、建设与运维阶段应与气象、水文、水利、公安、城建、自然资源、应急、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建立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
用户与对象:用户宜包括城镇排水防涝行政主管部门、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和社会公众;管理对象宜包括源头设施、收集设施、转输设施、处理设施、排水设施、受纳设施等工程性设施。
业务范围:包含排水设施现状普查与能力评估,排水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排水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排水防涝应急指挥调度。
排水防涝物联监测内容:这部分的基本规定如下图所示。
图 4:排水防涝物联监测内容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总体框架:排水防涝信息化包括物理层、感知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七个层次,解读如图所示:
图5 :总体框架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不光是要有一个设备设施,还要要求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应涵盖排水基础设施智能化、智能设备、网络与计算存储设备。不光是要有一个设备设施,还要求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应涵盖排水基础设施智能化、智能设备、网络与计算存储设备。
一般规定:设备选型应结合设备的安装环境、业务需求确定监测设备类型、主要技术参数等;宜轻巧便捷、无需破坏路面、无需铺设线路,便于迁改安装和恢复原貌;防护等级要做到IP68。另外,通信这块采用要先考虑移动、联通、电信三网兼容,兼容GPRS、3G、4G、LORA等通讯方式,反正要能够保证设备在极端情况下能正常地通信和传输。
基础设施智能化的设施对象主要有四个,即雨水泵站、合流污水泵站、污水泵站、水闸。要求做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现在这个标准应该说在国内也是比较高。另外,应根据设施的规模、工艺的现状以及自动化程度等编制排水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方案。
图6 :基础设施智能化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雨量监测设备:宜采用翻斗式雨量计,综合考虑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降雨测量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自治区地理气候(雪天环境较少),因此本规程推荐使用翻斗式雨量计。水位监测设备:水位监测主要是采用非接触式,同时增加补盲设备。水位监测设备应支持数据预警和报警信息的及时推送,并应支持通过通信网络远程调整通信时间间隔、远程动态配置预警值和报警值。因此本规程推荐超声波水位计、窖井水位计以及雷达水位计。流量监测设备:这个也是类似的,应支持数据预警和报警信息的及时推送,要求相对精准,宜采用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像易涝点积水监测应具备根据分析结果及危害程度做出预警及报警的功能,宜采用接触式水位计。井盖监测设备:应备实时在线监测井盖开闭状态、井盖移动状态,以及异常情况报警功能,并且能够适应长期井下恶劣条件,宜采用智能监控触发器。视频监控与会议设备:这个设备在排水防涝可用的场景非常多,它要实现监控全覆盖,视频会议、防汛会商等场景使用。它针对泵站、水闸、易涝区等排水设施关键位置进行视频监控,还有包括有红外的要求,清晰度不低于1080p还有声音采集,同时要具备图像识别,可智能识别水尺刻度、闸门开度以及溢流、内涝等事件。建设过程中,在设施设备选择过程中,尽量参考《规程》技术要求和规格参数。至于网络与计算机,这一块就相对成熟,计算机设备满足对数据传输、交互以及设施运行等功能性要求,对于规格参数没有太细的要求。应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关键位置安装各类智能化感知设备。也就是说这个章节主要是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个传感器应该装在什么位置,怎么装置以及装完后怎么传输。对监测频率、轮换监测方式,以及监测的对象都做了规定,这也是排水防涝建设硬件投资较大的一部分。水防涝物联监测布设原则与场景:比如说针对河道的水位监测,要监测它的水位高度、管道满流、有没有溢流以及地面的积水情况等,如果监测到了有这些问题,通过系统的预判分析可以做相应的排洪措施,采取降低河道水位、开启泵站和闸门等方式防止内涝等等,以及派出抢险队伍,这些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措施。此外,针对管道、雨水口以及管道堵塞等不同的内涝场景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图7:物联感知建设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针对雨量、水位、易涝点积水的物联感知监测,每种情形的监测站点位置均有所不同。雨量监测:可能水文、气象部门已布设的雨量测站,要结合已有的站点根据实际需求增设雨量测站。尽量利用现有的监测网络和固定监测的方式,雨量的监测频率时间间隔应不大于5分钟。水位监测:监测站点位置的布设可以参考8条原则,基本都是城市易涝区关联上、下游的检查井,还有雨水管网的检查井、雨水/排涝泵站的前后端、主干管检查井、调蓄设施进出口,合流制管网截流井、雨水排口、溢流口以及受纳水体等,这些是常见的布设位置。监测的方式有临时监测、固定监测以及轮换监测,监测频率也有要求,比如说水位监测最小监测时间间隔应为一分钟,也就是每一分钟都要发一次水位变化到系统平台。如果是旱季水位和雨季水位,可能就这个监测时间间隔就要拉长些。城市易涝点积水监测:应在我们常见的积水区内进行铺设。积水主要是监测的是水位,监测方式也是固定监测和轮换监测为主,它的监测频率时间间隔在1分钟到5分钟之间。流量监测、工况监测和井盖监测:《技术规程》里面都进行了一一描述并且可操作性很强,对监测站点位置、监测方式以及监测频率以及各项监测指标都做了定性和定量的要求,让工程建设施工都有依据可取。采集建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排水基础设施数据、物联监测数据以及排水防涝业务数据,在开展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建设时应对排水防涝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清洗、数据服务和数据治理管理。
图8:数据来源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重点说一下排水防涝数据获取,这部分数据获取方式包括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排水管网竣工测量、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检测、物联监测数据采集、集成其他相关部门的数据和排水防涝业务中产生的数据等。此外,《规程》还提供了排水防涝基础设施数据数据表、排水防涝感知数据表、排水防涝业务数据表的清单。
数据库设计:在符合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已有排水管网资料情况、内涝点情况、河道水系情况、降雨情况、数据更新情况、使用关联信息、已有软硬件平台等,此外,还应进行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设计
数据库建设与存储:视频数据应采用后端系统存储,平台储存不少于30天;感知数据应存储10年以上。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应建立数据框架,创建相关数据表和数据结构,实现转储与恢复功能,建立安全保密措施和动态更新机制等。数据更新:数据不光是一次性地存到数据库里面,还要能够实时地动态更新。基础地理数据通常是咱们的测绘主管部门,他们可能一两年会更新一下,要保持同步;另外根据排水的管理规程也是周期性的排水设施,包括有些工程建完后就通过竣工测量分析,排水管网的QV/CCTV检测的数据及成果应定期更新入库;应建立与排水基础设施数据相关联的隐患档案。《规程》对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的一 般规定包括它的这个系统的对接、系统的级别、系统的功能以及与其他平台的联系。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建设时应开展内涝成因分析工作;系统应实现与地市一级、省一级系统的对接;宜包含综合展示一张图、设施设备管理、动态感知监测、预警预报预防、应急调度指挥、事后总结评估、规划与模拟评估等功能的应用系统;应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上开展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综合展示一张图。将城市静态排水设施、动态感知数据、实时养护以及调度指挥信息等全部在一张图上实现可视化的指挥调度,《规程》规定了它具体的功能要求,以后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工程中都可以参考《规程》来开发设计。二是设施设备管理。应建设监测设备管理模块、排水设施隐患管理模块、排水防涝设施巡查养护模块、排水防涝设施运维管理模块、以及基础设施管理、巡查养护、运维管理的移动端应用;此外,应建设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和监测设备的BIM模型。三是动态感知监测。应建设气象预警模块、工况监测模块、水雨情监测模块、监测预警模块、视频监控模块等。四是预警预报预防。应建设预警发布模块、研判分析模块、预案管理模块、布防值守模块、资源管理模型等。五是应急调度指挥。应建设设施调度模块、应急处置模块、应急会商模块、事中报告模块以及移动端应用等。六是事后总结评估。应建设一雨一报模块、事件回顾模块、预案优化模块。七是规划与模拟评估。应建设规划辅助模块、设计辅助模块、施工辅助模块、验收辅助模块、评估辅助模块等。本规程在编制过程引用标准名录清单如下:
图9:引用名录 来源于包世泰《城镇排水防涝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解读》
总的来说,本规程整合排水物联监测体系、基础数据设施数据体系、排水防涝信息化应用体系,构建了一套统一的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标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排水防涝基础设施“从源头到末端”的管理理念;明确了通过开展“内涝成因调查”,更科学、合理的在内涝积水点到排水口之前的排水通道布设监测设备。本规程建设符合自治区的各地市、县、区/街镇对排水防涝信息化的要求;此外,整个规程的技术可行性已在广西南宁、柳州等城市排水应用中进行验证。 3.2 展望
一是明确标准规范,节省财政经费。本规程明确定义出了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自治区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各地市信息化建设走弯路,节省了相关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二是解决需求问题,保障信息化建设。立足地方标准化需求,从排水防涝实践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需求出发,针对传统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难协同、数据孤岛、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构建成熟、完善的排水防涝信息化体系,保障各地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强化管理协作,保障交流沟通。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排水防涝业务部门协同办公,增强各单位联系,减少各个专业协调的复杂性,加强了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提高工作效率;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特点来看,有利于提高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风险、品质。四是以CIM为驱动,推动城市排水防涝与新城建的融合。通过与CIM基础平台的结合,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高徒集成化、共享化。建立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城建”,全面提升“善治、兴业、惠民”能力。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结合本规程的发布,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内涝灾害治理,是机遇,也是挑战。本规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修订为依托,填补自治区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标准空白。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衔接,逐步建立适合自治区当地情况、涵盖“从源头到末端”内涝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排水防涝信息化综合体系,保障城市排水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