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BIM+智能审查系统发表时间:2023-01-15 10:14 2018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8]7号)。“济南: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 202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起步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二是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区建设,大力促进城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高标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四是稳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为践行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数字城市平台整体框架下,建设“BIM+智能审查系统”。 解决的问题 1、起步区主要的审查方式以人工审查、线下审查、二维CAD图纸审查为主,每个项目都涉及到几十上百张图纸,人工审查工作耗时耗力,线下审查存在沟通成本,且人为因素对审查工作的影响较大。 2、在审图过程中,由于审图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专业水平、经验以及审查尺度等不一致,这会造成审查结果的不一致。 3、由于审查工作涉及的专业众多,需要审查的规范众多。随着各个专业的飞速发展,各个专业所涉及审查规范的版本也在不停的更新之中,审查工作量大。在审图工作进行时,存在挑选重要审查部位进行针对性审查。由此,造成了审查工作的不全面,规范条文漏审的情况。 4、政府管控难。主管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审查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图纸设计、审查质量的真实情况难以准确掌握,监管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均不能得到保证。 实现的价值 1、业务整合:整合优化建设管理部内部业务流程。 系统支持建管部内部跨部门业务线上流转、过程留痕和资料存档。系统同时实现技术审查与业务流程相融合,业务流转过程中可便捷调用技术审查模块,为业务办理提质增效。 2、技术创新:研发了自主可控的BIM数据交换格式,解决以往BIM数据交换困难及数据安全的问题 为保障起步区绿色城市平台数据安全,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系统结构,按照统一、公开、自主的交付格式提交至BIM审查系统,满足CIM平台、智慧监管系统等调用需求。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施工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3、便捷高效:建立覆盖多专业的审查规范库、基于标准体系的审查指标库 系统已经收纳民建常用规范,形成规范条文库,便于图审专家在审查时实时、快速查询具体的规范条文信息,避免在浩瀚的纸质文本中逐一翻找、比对,大大提高图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基于标准体系建立审查指标库,便于用户按需选择配置。 4、智能审查:从行政审批提速向新技术辅助审查提效递进,创造可复用可推广的经验 通过业务整合、技术创新、制度优化和标准支撑,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BIM化规划报建和智能化审查,推动辅助智能审查,减少人工干预,提升审查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用的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经验。 5、业务协同:打通“规设建管”信息屏障,统筹项目全流程建设 搭建贯穿项目建设全流程的BIM辅助审查系统,实现立项用地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全流程数据贯通,计算机对前期审查结果进行自动核对,保证前后审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运用完整、系统的数字资产赋能城市建设,推进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 6、信息共享:实现数据联网共享,为审批提质增效 系统支持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图系统、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等的无缝衔接。实现数据联网共享,减少信息录入导致的数据差异,为审批提质增效。 |